地下室墻體單側支模施工方案
研發大廈 地下室外墻內側 單側支模施工方案 編制人: 審核人: 審批人: 天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9月15日 一、工程概況 1、工程名稱:研發大廈 2、建設單位:南京美展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3、監理單位:南京工大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 4、施工單位:天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5、建設地點:南京市建鄴區云龍山路以東 6、結構形式:框架剪力墻結構 7、建設規模:本工程擬建兩棟地上26層,地下2層辦公樓;占地面積為13032.2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92834.40平方米?!?.000米相當于絕對標高7.6米,地下室外擋土墻厚度為600mm。 8、樓南側為地下二層,層高至下而上分別為4.80m、4.80m、地下室外墻厚度為600mm,外墻配筋詳見結構圖各外墻剖面。 由于地處南京河西新城科技園,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資源,地下室外墻邊距原設計支護距離較小,加上新增的圍護體系尺寸影響,地下室外墻外邊至圍護樁內側的局部尺寸無法滿足外墻施工操作空間,其中北側支護距外墻局部尺寸為300~500mm,南側距外墻200~400mm,(具體詳見基坑支護平面圖)。此空間不能滿足外墻外防水找平及防水層粘貼,無法按照常規方法對外墻進行雙面支模并加固施工,所以只能采用室內單側支模方案。 二、編制依據 1、美展利研發大廈施工圖紙 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 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4、《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11); 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 6、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12) 7、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統一標準(GB50300-2001) 8、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9、美展利醫藥中心地下室基坑圍護設計方案。 10、本工程地下室設計圖紙及圖紙會審、設計變更、設計交底、聯系單和其他文件。 三、施工部署 1、施工難點分析 1.1地下室外墻厚度比較厚,層高較高,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產生的側壓力較大,因此模板支撐體系必須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1.2 外墻距圍護距離僅0.2m~04m,無法滿足雙面支??臻g要求,只能采用單面支模體系;而外墻外側防水層又不允許穿透,導致加固體系完全依賴于支護樁植筋對撐及內側斜撐。以及不確定因素較多; 1.3因地處南京市河西區域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室外墻抗滲要求較高,外墻水平施工縫一般留置在距底(樓)板面300mm的高度,常規要求外墻宜與梁、板混凝土整體澆筑,如果外墻模板體系失穩將造成梁、板模板體系的坍塌。 1.4地下室施工工期緊張,外墻總長度約310m,其中單支模長度約94.1m工程量較大,具體部位詳見單支模部位平面示意圖: 其施工方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施工安全及進度。 2、單支模體系方案選擇 2.1方案選擇原則: a、遵循安全、經濟、便于就地取材的原則; b、遵循結構體系與臨時圍護體系安全原則; c、遵循形成獨立受力體系與支撐體系的原則; d、遵循便于施工與質量控制的原則; 2.2方案選擇 豎向構件的模板體系加固一般依賴于穿透構件的螺桿和圍合于構件外圍的抱箍來實現。由于本工程地下室外墻外側距離很小,無法進行雙面支模,只能單側支模。按照常規,單面模板加固采用對拉螺桿與圍護樁植筋錨固連接的方法及內側底板或樓板埋設地錨,內側采用斜撐鋼管與單側螺桿同時受力的方式,其效果與普通雙面支模體系中的對拉螺桿效果一致。 總結以往施工經驗并結合本工程實際,擬采取單面支模結合扣件式鋼管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案,即外墻內側支設單面木模,設置單側螺桿、次楞、主楞,側向壓力通過連接墻板主楞與地面地錨的鋼管傳遞至底板或樓面。此方案的主要優點在于: (1)、利用植筋方式使外墻與維護樁之間連接對撐,增加模板的穩定性。 (2)、就地取材,所采用的材料均為當前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其材料性能、使用效果均有實踐證明; (3)、施工工藝簡單,對施工人員的技術要求一般,施工過程便于檢查與驗收; 3、扣件式鋼管單側支模體系 3.1系統組成與材料選擇 扣件式鋼管單側支模體系由緊固部分、支撐部分與錨固部分組成。緊固部分包括面板、次楞、主楞與維護樁連接的單側螺桿,支撐部分包括豎撐、斜撐與壓桿,錨固部分包括地錨桿、與支護樁植筋連接的螺桿、連桿。 緊固部分:面板采用18mm厚交合模板,次楞選用50*100方木,豎向設置@250mm,主楞為雙鋼管@450mm,橫向設置,主楞固定采用單側螺桿,φ14鋼筋l=1000mm@450,與支護樁植筋C16鋼筋焊接。 支撐部分:豎撐、斜撐與連桿均采用φ48鋼管,縱向間距@900mm;豎撐為雙鋼管,通長設置于橫向主楞外側;斜撐上口與豎撐相交處為絲口頂托,下口與地錨桿連接撐于底板或樓板;負二層部分斜撐利用角撐作為支座,以用來分解作用在樓板上的作用力。錨固部分:底板采用C25*600mm長,外露300mm,樓面采用C25鋼筋l=500mm,斜桿與地錨桿相交處通過縱向鋼管用活動扣件扣緊, 并在地錨縱向連桿下部設置與斜撐反向的三角形木偰塞緊下部空隙,斜桿與地(樓)面相交處預留凹槽,確保斜撐直頂在底板或樓板砼上。 4、施工方案與技術措施 4.1地下室外墻施工順序及工況 (1)地下二層位置外墻澆筑,墻厚為600㎜+樁間空隙≈900~1000mm厚,澆筑高度4800㎜。 (2)地下一層樓面至頂板位置外墻澆筑,墻厚450㎜+樁間空隙≈900~1000mm,澆筑高度4800㎜。 4.2、外墻與支護樁之間,采用M7.5號水泥砂漿砌筑200~240厚磚墻,作磚胎模,磚胎模與支護樁之間空隙采用C20混凝土填實,磚胎模內側粉刷20厚1:3水泥砂漿壓光,設置翻邊防水、防水層外側粉粘結劑一道、再粉刷2厚1:2水泥砂漿保護層。 4.3施工流程 施工準備——支護樁植筋——砌筑磚胎?!u胎模粉刷——防水層施工——粉刷防水保護層——底板砼澆筑——預留預埋地錨——設置焊接單側螺桿、面板拼裝——安裝次楞、主楞——調整至設計尺寸——安裝豎撐、斜撐——安裝縱向穩定桿件并加固——支模架搭設——平板鋪設——梁板鋼筋綁扎——砼澆搗 4.4系統設置控制要點(地下二層) 根據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工況,地下二層的澆筑高度最大、且墻板厚度較厚,為本工程最不利位置。因此,選擇地下二層外墻為本工程樣板,建立受力分析模型,其余位置均以此為標準,參照實施。 (1)、預埋預留:地下室底板澆筑前,分別在距外墻2m、3m、處預埋長度≥0.6m/C25(錨固長度不小于300mm)的短鋼筋作為地錨支撐點。內轉角處按45度角設置預埋點。地錨縱向間距為900mm(同內支模架間距),底板上的預埋支撐點均采用縱橫通長鋼管連成整體。外墻翻邊內沿縱向預埋Φ14螺桿,間距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