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支模施工方案
杭 州 明 珠 國 際 商 務 中 心 B6 樓 地 下 室 外 墻 單 側 支 模 專 項 施 工 方 案 浙江耀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012年3月 1一、編制依據 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3、《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 4、《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02); 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 6、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7、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統一標準(GB50300-2001) 8、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9、明珠國際商務中心地下室基坑圍護設計方案 10、本工程地下室設計圖紙及圖紙會審、設計變更、設計交底、聯系單和其他文件 11、國家及浙江省的有關標準圖集 12、國家及浙江省的有關規范、規程和標準 13、杭州市現行的有關文明施工和安全生產相關規定 14、高博恒睿安全計算軟件 二、前言工程概況 (一)工程基本情況 杭政儲出(2007)46號地塊(暫名杭州明珠國際商務中心B6號樓)位于杭州市錢江新城開發區,地塊北面為五星路,西面為清江路,南臨錢塘江,東接新建建筑物。工程總用地面積4366㎡,總建筑面積25422m2㎡,包括1幢10層小高層和兩層(局部三層)地下室,地上建筑面積14595㎡m2,地下建筑面積10827㎡m2,建筑高度49米。由杭州金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杭州綠城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代建,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勘察,浙江中興工程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監理,浙江耀華建設集團工程有限公司總承包。工程質量、安全由杭州市質量安全監督總站監督。 (二)、工程設計概況 本工程設計使用年限50年,建筑結構安全等級二級,建筑耐火等級一級,結構體系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建筑抗震重要性類別為丙類,抗震等級為剪力墻二級,框架三級,設防裂度均為六度?;A采用大直徑鉆孔灌注樁,圍護體系采用鉆孔樁排樁加兩道鋼筋混凝土支撐,三軸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降水采用自流深井坑內坑外全降水,基坑等級為一級基坑。本工程±0.000相當于黃海高程11.400米。 (三)地下室外墻設計情況 B6樓南側為地下三層,層高至下而上分別為4.20m、4.8m、4.6m,地下室外墻厚度分別為450mm、400mm、350mm;北側為地下二層,層高至下而上分別為4.2m、4.98m,地下室外墻厚度為450mm、400mm,外墻配筋詳見結構圖各外墻剖面。 由于地處錢江新城,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資源, B6樓地下室外墻邊線與用地紅線距離較小,其中東側距紅線1.0m,西側距紅線1.4m,南側距紅線2.3m,北側距紅線2.4m(具體詳見基坑總平面圖)。加上圍護體系尺寸影響,地下室外墻外邊至圍護樁內側的理論凈尺寸僅0.2m,此空間僅可滿足外墻外防水找平及防水層粘貼,無法按照常規方法對外墻進行雙面支模并加固施工,所以只能采用室內單側支模方案。 杭州明珠國際商務中心為綠城代建項目,委托方為杭州金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本項目包含B1、B2、B3、B6樓,其中B1、B2、B3樓因酒店選擇事宜尚未啟動方案設計工作,B6樓正處于施工圖設計階段。因工作推進需要,并鑒于B6樓場地特性及防水要求,B6樓地下室外墻擬采用單側支模方案。本文所述方案僅為指導方案,探究實施的可行性,以此保證設計及其他工作的有利推進。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的施工方案在確定施工單位后再行深化與評審。 2、工程概況 杭州明珠國際商務中心B6樓位于五星路與清江路交叉口,地上10層,面積為14595m2,地下3層半,面積為10827m2。B6樓南側為地下三層,層高至下而上分別為4.20m、4.8m、4.5m,北側為地下二層,層高至下而上分別為4.2m、4.8m。地下室外墻厚度為300-450mm,東側距紅線1.0m,西側距紅線1.4m,南側距紅線2.3m,北側距紅線2.4m。東西兩側的基坑圍護形式為單排咬合樁,南北兩側的基坑圍護形式為圍護樁結合三軸攪拌樁,圍護結構與地下室外墻距離0.2m。 鑒于圍護結構與地下室外墻距離0.2m,地下室外墻外側為支模操作面,只能進行單側支模。若采用對拉螺桿一端植筋在鉆孔樁內,一端和模板體系對拉的方法,外墻雖澆筑成功,可隨著主體結構的逐步施工升高而產生不均勻沉降,對拉螺桿會將外墻混凝土拉動破壞,對結構不利,且破壞位于外墻與鉆孔樁間防水層,影響防水效果。因此,擬采取扣件式鋼管支撐體系進行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 地下室剖面圖 咬合樁 鉆孔樁加三軸攪拌樁 3三、施工部署 1、施工難點分析 31.1地下室外墻厚度厚,層高較高,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產生的側壓力較大,因此模板支撐體系必須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地下室外墻較厚,層高最高達4.8m,屬于高模板支撐體系,混凝土一次澆筑高度較高,在澆筑過程中產生的側壓力很大,因此要求,模板支撐體系要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31.2 外墻距圍護距離僅0.2m,無法滿足雙面支??臻g要求,只能采用單面支模體系;而外墻外側防水層又不允許穿透,導致加固體系完全依賴于單面斜撐或對撐,不確定因素較多;地下室外墻總長度共245m,工程量較大,即要保證工程質量也要搶工期。 31.3因地處錢塘江邊高地下水位區域,地下室外墻有抗滲要求較高,外墻水平施工縫一般只能留置在距底(樓)板面300mm的高度,常規樓板(梁)底不能設置施工縫,要求外墻柱宜與必須同梁、板混凝土一起整體澆筑,如果外墻模板體系失穩將造成梁、板模板體系的坍塌。 1.4地下室施工工期緊張,而外墻總長度共245m,工程量較大,其施工方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施工進度。 2、支模體系方案選擇 2.1方案選擇原則: a、遵循經濟、便于就地取材的原則; b、遵循結構體系與臨時圍護體系分離的原則; c、遵循形成獨立受力體系與支撐體系的原則; d、遵循便于施工與質量控制的原則; 2.2方案選擇 結構豎向構件的模板體系加固一般依賴于穿透構件的螺桿和圍合于構件外圍的抱箍來實現。由于本工程地下室外墻外側距離很小,無法進行雙面支模,只能單側支模。按照常規,單面模板加固可采用對拉螺桿與圍護樁豎向鋼筋焊接的方法,其效果與普通雙面支模體系中的對拉螺桿效果一致。但考慮圍護樁與外墻間隔防水層,如鑿出樁身鋼筋焊接對拉螺桿將破壞防水層,影響防水效果;而且這種對拉螺桿的型式將圍護臨時結構與主體永久結構剛性連接,隨著主體結構的逐步施工,結構荷載增加所形成的結構沉降,以及圍護因換撐導致的局部位移、變形等產生的巨大應力將通過對拉螺桿傳遞,有可能導致外墻螺桿周邊混凝土拉動破壞,造成結構安全隱患與滲水問題。將在圍護結構換撐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圍護變形直接導致外墻受力開裂,從而出現滲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