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釘墻基坑支護方案.doc
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遷建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編制人審核人審批人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遷建工程項目部2016年3月20日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1目錄第一章工程概況211工程概況21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2第二章編制依據321法律法規、規范標準422工程勘察資料4第三章土釘噴射混凝土設計431設計原理432土釘設計433噴射混凝土面層設計5第四章施工工藝流程及要點541施工工藝542施工流程及要點643質量控制9第五章施工總體部署951施工組織機構及人員配置952施工機械設備配置10第六章質量保證措施1061質量保證體系1062技術管理1163材料供應與管理12第七章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1271安全生產1272文明施工13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2第一章工程概況11工程概況本項目位于宿遷市中山路,原馬陵中學校址。規劃為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遷建土建、安裝工程,包括教學樓、綜合樓、行政樓、體育館報告廳、食堂、公共衛生間、門衛的土建及安裝項目等,均為框架結構,總建筑面積約391565M2。本工程建筑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1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本次勘察所揭露的深度范圍內的地基土為第四紀全新世和早~晚更新世的土層,成因類型以沖洪積為主,表層為人工堆積。根據土層的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巖性及分布埋藏特征,將場地揭露土層劃分為4個工程地質層;現將地基土的構成與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層雜填土黃色,黃褐色,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碎磚塊,局部夾有少量礫石局部表層為混凝土地坪。場區普遍分布,厚度130~350M,平均184M層底標高2653~3441M,平均3143M層底埋深130~350M,平均184M。2層粘土灰黃色,黃褐色,光滑,可塑,高干強度,高韌性,含鐵錳結核。場區普遍分布,厚度050~290M,平均105M層底標高2603~3341M,平均3038M層底埋深210~460M,平均290M。3層含砂粉質粘土雜色,其主要顏色有棕黃紅)色、桔黃色、黃白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3色,稍有光滑,硬塑,局部可塑,高干強度,中等韌性,含較多砂粒和少量礫石,局部為粉細砂,欠均勻。場區普遍分布,厚度190~500M,平均406M層底標高2313~2911M,平均2632M層底埋深570~800M,平均696M。4層含砂粉質粘土灰白色,淺黃色,稍有光滑,硬塑,中等干強度,中等韌性,含較多砂粒,較均勻,局部為粉細砂。該層未穿透。13設計概況基坑開挖深度約3855M,本著既安全又經濟的設計原則,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提供的數據,經過詳細計算與多年的施工經驗,結合蘇州立城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提供的設計方案,本基坑采用土釘噴射混凝土法進行支護。第二章編制依據本專項設計方案編制依據包括以下內容21法律法規、規范標準(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4)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5)基坑土釘支護技術規程CECS229697(6)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2001(7)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程JGJ462005(8)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9)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范(DBJ042582008)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422工程勘察資料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察)由江蘇省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第三章土釘噴射混凝土設計31設計原理在土體中設置土釘,其排列成空間骨架,形成能提高原位土強度,剛度與穩定性的復合土體,系由密集的注漿錨桿、被加固的原位土體、噴射細石混凝土面層和必要的防水系統組成支護體系,與土體共同承擔荷載,起約束變形的作用。32土釘設計本次施工土釘采用人工造孔、插筋、注漿來設置。采用三排植入土釘(布置見附圖)。土釘桿體鋼筋采用Ⅱ級Φ14鋼筋,長度分別為05M2000孔體直徑120MM,09厚40X90鋼板網,加強筋Φ6雙向2000X2000注漿材料采用PS325級礦渣硅酸鹽水泥,水泥漿水灰比為05,其強度等級不低于M10。間距為2M,呈梅花形布置,水平面夾角15o。(詳見附圖)其技術參數如下(1)孔深允許偏差±50MM(2)孔徑允許偏差±5MM(3)孔距允許偏差±100MM(4)成孔傾角偏差±533噴射混凝土面層設計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5鋼筋網采用09厚40X90鋼板網輔設,鐵絲綁扎,加強筋采用Φ6雙向2000X2000,同時與土釘鋼筋點焊牢固。砼面層所用水泥規格要求與注漿材料相同,且砂的含水量宜控制在5以內,石子應采用堅硬耐久的碎石,其粒徑不大于12MM,水灰比掌控在0405(不流淌為宜),面層厚度不小于50MM。其技術參數如下(1)09厚40X90鋼板網(2)砼噴射強度等級不低于C20(3)砼面層厚不小于50MM(4)上下段鋼筋網搭接長度大于300MM第四章施工工藝流程及要點41施工工藝施工準備開挖修坡內部排水系統施工(如設計)初噴混凝土成孔安土釘、接件編制鋼筋網片復噴砼面層地表、基坑排水系統施工42施工流程及要點(1)開挖修坡土釘支護的土方應分層分段開挖,每層開挖深度一般為15○120M,每段長度可取1520M。具體依據設計文件的分層深度和分段距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6離,按作業順序施工,(主要是協調好土方開挖和基坑支護的配合)上層土釘注漿體及噴射混凝土面層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方可開挖下層土方。采用挖掘機進行土方作業時,用儀器控制嚴禁邊坡出現超挖,○2基坑的邊坡應留100~150M用人工進行清坡,以保證邊坡平整并符合設計規定的坡度。支護分層開挖深度和施工的作業順序應保證及時設置土釘或噴○3射細石混凝土。開挖過程中如遇到土質有異常,與原設計文件不同時,應及時○4報告,由專業人員確認是否進行設計變更。(2)初噴混凝土噴射混凝土前應對機械設備等進行全面檢查及試運轉,清理受○1噴面,設好控制噴層厚度的標志。噴射的混凝土采用商品細石混凝土,控制好配合比,粗骨料最○2大粒徑不大于12MM,水灰比在0405,強度不低于C20,存放時間不得超過15小時。噴混凝土應分段分片依次進行,同一段內噴射順序應自下而上,○3段片之間,層與層之間做成45°角的斜面,以保證細石混凝土前后搭接牢固,并凝結成整體。噴射混凝土時,噴頭與受噴面保持垂直,并保持06~10M的距○4離;噴射手應控制好水灰比,保持噴射混凝土表面平整,濕潤光澤,無干斑或滑移流淌現象。在鐵絲網部位,應先噴填鐵絲網后方,然后再噴實驗小學遷建工程土建、安裝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方案7填鐵絲網前方,防止在鐵絲網背面出現空隙。噴射混凝土終凝2小時后,應及時澆水養護,保持其表面濕潤?!?第一層混凝土厚度控制在50MM?!?(3)邊坡防護邊坡設置排水溝○1為了防止雨水流入基坑造成邊坡塔方,本工程臨時道路兩側全部設置6米寬混凝土道路,路內側設置排水溝深150MM,寬300MM。防護欄